1942年5月,日军占领缅甸,切断了同盟
国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的唯一运输线一一滇缅公路。滇缅路被切断后,开辟经印度到中国的空中国际运输线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美国参加驼峰空运,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急需的战略物资,也是为了补给美国驻华航空部队为“驼峰航线”立下汗马功劳的“飞虎队”(1942年7月4日之前称为中国美制C-46型运输机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;1942年7月4日纳入美军现役,称为“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空军特遣队”;1943年3月10日扩编为第14航空队)、第20航空队(以四川成都为基地的B-29战略轰炸机部队)。
“驼峰航线”西起印度汀江和阿萨姆帮,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、高黎贡山、横断山、萨尔温江、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,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。提供给中国的物资从美国运至印度卡拉奇,再到汀江和阿萨姆帮,然后飞越“世界屋脊”喜马拉雅山脉,到达中国昆明巫家坝、呈贡、羊街、杨林、沾益、云南驿等机场。日军占领缅甸后,专门派遣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,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机,航线被迫北移,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麓。这一地区山峰高度超过1.7万英尺,飞行高度最高可以达到2.5万英尺。航线全长500英里,地势海拔均在4500-5500米上下,最高海拔达7000米,有的山峰太高,飞机只能在雪峰山谷间穿行,山峰起伏连绵,犹如骆驼的峰背,故而得名“驼峰航线”。
“驼峰航线”途径高山雪峰、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、寒带原始森林、以及日军占领区;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,强气流、低气压和冰雹、霜冻,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,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。有飞行员回忆:在天气晴朗的时候,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。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“铝谷”。因此,“驼峰航线”又称为“死亡航线”。
“驼峰航线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。根据《白宫文件》记载:“在持续三年零一个月的援华空运中,美国空军在‘驼峰’航线一共损失飞机468架,平均每月达13架,牺牲和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入员共计1579人。”
驼峰航线开辟初期,运输机数量少,机场、通信、导航等基础设施数量少,质量差。下雨时,印度阿萨姆、中国云南等地机场往往被洪水淹没,无法使用。而且当时日军航空兵处于优势,不时攻击驼峰航线的运输机和机场。最初的运输量很小,1942年5~7月的空运量,5月为80吨,6月为106吨,7月为73吨。1942年全年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只有4732吨。为提高运输量,中美双方作出了巨大努力,中国政府动员了几十万劳工在云南修建机场,美国也在印度雇佣数万名印度劳工参加机场建筑工程。尤其是在中国政府和陈纳德的力争之下,美国总统罗斯福认同了陈纳德提出的大力增强驻华美军航空兵实力、保证驼峰空运量稳步提高、以中国为基地轰炸日本本土及西南太平洋日军交通线、将大有利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及最后反攻日本的建议,对驼峰航线运输量的扩大起了重大促进作用。因为驼峰航线的物资大部分是用于供应驻华美军,飞虎队等驻华美军实力增强,势必增加驼峰空运量。
1943年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,决定在不影响打击德国的前提下,反攻缅甸,为此要求陈纳德的飞虎队能从中国直接攻击日本及其运输线,牵制日军支援。3月,罗斯福决定将飞虎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,由陈纳德任少将司令,独立行使指挥权,并逐渐增强其实力,达到500架飞机,驼峰空运每月应增加到1万吨。5月12~25日,美英在华盛顿举行代号为“三叉戟”的会议,陈纳德和中国代表宋子文参加了这次会议。会议期间,5月18日,罗斯福在接见宋子文时面告决定增加中印空运。1943年8月初,乔治。斯特拉特迈耶少将到达印度,负责协调指挥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和驻华第14航空队,并奉命尽快供应第14航空队所需的作战物资。斯特拉特迈耶来后,驼峰空运量大大提高。
驼峰航线物资大部分是供应驻华美军,分配给中国政府直接掌握的不多。如,1944年驼峰空运量231219吨,其中分配给美军第14航空队125146吨,占54%;分配给驻成都的美军第20航空队及其他美军76824吨,占33%;分配给中国军队2924吨,占13%。当然,因为美军第14航空队是在中国战场对日军航空兵作战,直接配合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,正面战场几乎每次大的战役都有第14航空队参战,正是有了驼峰航线运来的作战物资,因此从1943年底、1944年初起,中美空军已开始逐步夺得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,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。因此,这种分配办法并不影响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日战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