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大棚“爬”上山 宁都变低效山坡为优质菜田

“纵使三年两不收,仍有米谷下赣州。”宁都是全省粮食主产县之一,自古就有“赣南粮仓”之美誉。2021年,宁都水稻种植面积89.26万亩,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。

立春过后,走进宁都乡村采访,一排排蓝色大棚整齐排列,一片片绿色蔬菜青翠欲滴,折射出当地蔬菜产业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。

粮食要生产,产业要发展。如何解决发展产业和粮食用地矛盾?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要求,全力推进防止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的基础上,宁都创新妙招:把蔬菜大棚建在了荒山坡上。“大棚上山”不仅提高了低效山坡利用率,解决了蔬菜产业发展与“种粮争地”问题,也为村民带来稳定收入,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。

镜头一:突破产业与粮食用地瓶颈

长胜镇法沙村长龙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距离昌厦公路1公里。从公路上下来,车子沿着小山坡向前开,几分钟就到了蔬菜基地。

蔬菜大棚里,辣椒挂满枝头,芹菜散发特有香味……“这里原来是荒山野岭,到处光秃秃。哪里会想到,如今荒山变菜地,收成还出奇地好。”法沙村村民林贤荣今年70岁,在基地负责浇水、通风等工作,一个月有3300元收入。

近年来,宁都将设施蔬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,设施蔬菜“遍地开花”,成为当地群众的“致富菜”。仅三年时间,全县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91个,覆盖全县24个乡镇、遍布100多个村,面积达5万亩,蔬菜年总产量超25万吨,总产值达15亿元。

作为该县蔬菜基地主战场之一,长胜镇已发展大棚2600余亩,群众种植大棚蔬菜热情高涨。随着设施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,产业发展与粮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。

为破解难题,2021年3月,宁都创新思路开发低丘缓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,把大棚“搬”上山。宁都县蔬菜办副主任邓锋介绍说:“宁都荒坡地多为紫色页岩山地,不适宜水稻耕作,利用率低。但经过检测证明,土壤富含磷、钾、硒等微量元素,且土质疏松透气,适合蔬菜种植。”

“这是去年9月12日种下去的,当年11月4日第一次采摘,已采摘辣椒13批。目前,每亩产量达750公斤,产值超万元。”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领着记者走进螺丝椒大棚,激动地分享着丰收的喜悦。

镜头二:推动项目“爬”上山坡

思路打开出路,出路靠行动。

为确保更好地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蔬菜产业,县蔬菜办及县城投公司联合长胜镇党委立即着手土地流转、平整土地、施工建设。在镇村干部的召集下,法沙村党员、小组长、群众代表齐参与启动工作会议,老党员带头谈发展、讲前景,仅用三个星期就完成了土地流转。

荒山建大棚,党员参与抢进度。长胜镇宣传委员王琴介绍说,坡地作业施工时,土地平整、材料运输难度较大,党员干部带头,一天两三次地往基地跑,现场解决问题、指导施工。

蔬菜种植,水源很关键。基地背靠梅江河,长胜镇采取“提灌”方法,将水引入大棚。同时,基地建设了蓄水井,以备收集雨水等。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帮助下,基地拥有定点扶贫饮水示范井3个,产业发展的水源有了充足保障。

据悉,长龙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于2021年9月建成投产,总投资4360万元,基地面积1385亩,建设大棚121个,大棚面积850亩,有种植户36户,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200余人,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,为法沙村集体经济带来68万元大棚租金收益。

镜头三: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

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蔬菜产业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,但如何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?记者带着疑问,仔细观察长龙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四周环境。

大棚根据地形而建,宜高则高、宜低则低。基地采取打深桩、拉丝等办法,确保蔬菜大棚安全。

宋雪明指着大棚外种植的香椿告诉记者:“香椿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,既有水保作用,又有经济价值。为防止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,我们明确了工程治理、配套设施及植被复绿,做到开发建设和植被恢复同步进行。”

大棚“爬”上山,荒坡变菜地。如今,宁都已发展山坡地设施蔬菜基地5000多亩,探索出了蔬菜产业发展新路径,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。(记者 唐 燕)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(0)
上一篇 2022-02-10 10:30:40
下一篇 2022-02-10 10:35:13

猜你喜欢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