衢州柯城沟溪乡碗窑村龙窑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供图
浙江,是农村改革的先发之地。
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,到“三位一体”合作经济改革,从“两进两回”改革,到“两山”转化改革;从户籍制度改革,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……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,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但改革条块分割、单兵突进、碎片化、不协调、不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。为此,2020年底,省里正式启动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,首批选取衢州、绍兴两市,及杭州萧山区、台州黄岩区等16个县(市、区)作为试点,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找准切入口,围绕一项目标、破解一系列问题、协同推进一揽子改革,浙江农村改革率先迈入“系统集成、协同高效”新阶段。
一年来,农村改革有了哪些变化,又如何改变乡村?近日,记者走访各地,看田野之间新气象。
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通过宅基地退出和利用,盘活要素资源,助力乡村发展。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
重塑改革体系
变“一招鲜”为“组合拳”
新年伊始,衢州柯城区沟溪乡碗窑村、碗东村里洋溢着喜悦。得益于红火的咖啡馆、剧本杀等业态,2021年两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双突破30万元,先后开出的10余家农家乐、小吃铺,让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
“两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去年一年就增长了两倍。”乡党委委员管军说,这一成绩,源自一系列创新,去年,碗窑村、碗东村集中开展闲置农房收储和交易、村庄市场化经营等多项机制改革,接连破解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个障碍。
村民蒋志忠家占地500多平方米的猪栏,也被村集体统一收储,每年拿到租金15万元。紧接着,乡贤严志华租下猪栏使用权,投建陶瓷研学基地。经营收益,按照“433”比例分红,市场主体占40%,碗东、碗窑村各占30%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
山区的变化,凝聚着浙江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的期待——串联相关改革内容,使之变成环环相扣的链条,形成乡村发展合力,实现工作成效叠加。
“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,要以改革破题。新时代推进农村改革,也要求我们主动变革、系统重塑,突破各部门、各项目‘单兵突进’模式,形成联动、融合、闭环的改革链条和矩阵,实现从‘事’向‘制’‘治’‘智’的转变。”省委农办主任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说。
集成改革,本质就是集成项目、政策、要素、力量,重塑乡村振兴体制机制。
一年间,几乎所有的涉农改革,全部放进“一张图”——它的顶层为5大目标,均是“三农”发展中的重点问题,包括现代农业发展、乡村产业发展、农村人居环境、乡村治理和农民发展;往下走,每个目标有3到4个关键环节,如农村人居环境领域改革,设置村庄建设、生态环境、乡村文化3大项目;“图”的底层,是具体改革内容,如生态环境项目,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、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、碳汇交易机制、GEP核算制度、生态产品机制实现机制等内容。
“以往的改革,以单项为主,有时改着改着就遇上‘卡顿’。像村庄市场化经营体制改革,如果没有宅基地、闲置农房、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基础,就是无源之水,缺少土地、资金等要素支撑,若没有‘两进两回’、村企结对帮扶机制等改革配套,资源优势也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。”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刘明鹤深有感触。
在他看来,集成改革,变“各个击破”为“系统集成”,既增强了相关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,能形成前呼后拥、整体推进的新格局,也有助于打破跨部门、跨区域合作障碍,统筹人才供给、科技服务、资金支持、数字支撑体系。
从“一招鲜”到“组合拳”,聚焦5大领域,打造15个集成改革链条,协同推进一揽子改革,全省上下架起更加稳定、更加严密的农村改革“四梁八柱”,正在激活乡村共富动能。
绍兴农村借助集成改革,推动生态环境、乡村产业等全面发展。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供图
聚焦有效切口
落一子而满盘活
相较以往,乡村集成改革有些不同,首批试点几乎涵盖小半个浙江,也体现出省里希望全域整体推进、释放集成改革效应的目标。当然,之于试点地区,集成推进各项改革,还需答好一个问题:从哪入手。
“切入口很关键,它要像一个棋眼,发挥‘落一子而满盘活’的作用,又要像一根针,串起前后相关改革。”台州市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翁绍辉说,黄岩拥有“中国蜜橘之乡”“中国杨梅之乡”“中国枇杷之乡”“中国茭白之乡”等头衔,特色农产品星罗棋布,推进乡村集成改革的重心,自然落到“现代农业发展”上。
怎样的切入口,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集成效应?黄岩的探索,是“肥药两制”改革——对全区9万多名农业从业人员逐一登记;建成示范农资店11家,在全省率先铺开农药刷脸实名购买、废弃物包装回收处置、化肥定额施用等制度;依托“浙农优品”“农安黄岩”APP,对农资经营和农业投入品进行智慧监管,一个“农资购买—使用—回收”的闭环逐步成型。
现代农业发展投入端集成改革,也由此开端。以“肥药两制”为引,黄岩优化“一品一策”标准化种植体系,开展耕地地力指数保险,并建立农产品数字化可追溯体系,农业生态化、现代化水平同步提升。
“从田间到餐桌,每一步都管到位。”北洋镇官岙茭白合作社负责人蒋良珍告诉记者,2021年秋茭亩产量与往年持平,但品质大幅提升,亩产值增加了2倍。而目前,黄岩283家规上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标识率和追溯率达100%,柑橘、水稻等主导产业,亩均节本增效120元至180元。去年,仅罗幔杨梅一项,就为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。
眼下,浙江乡村集成改革的15个项目,每个都有精准切入点。比如,现代农业发展消费端集成改革,切入口为“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”,牵引农产品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、品牌体系机制建设等上下游配套改革。
“聚焦小切口,创造大变革”。一年来,集成改革成为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的金钥匙。
距杭州主城区车程一个多小时的临安高虹镇,从推动“青年回农村、乡贤回农村”入手,制定人才返乡激励政策,吸引了在外创业的娄敏入村,带动石门、龙上、大山三村联合打造“龙门秘境”村落景区。目前,随着乡村众筹计划推进、闲置资源盘活,这一景区已累计落地投资项目18个,助力全镇创造旅游年收入2000多万元。山村再远,也能迸发生机和活力。
绍兴则从宅基地的退出和利用出发,逐步实现“一户一宅”“户有所居”基础上,有效整合包括闲置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。同时,鼓励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自营、出租、入股、合作、转让等方式有序激活闲置农房、农地等资源。
“这些改革,为科技、资金和人才入驻备好阵地,为后续发展腾出了空间。”绍兴农业农村局经营与改革处处长周永亮说,一年来,他们已选择12个镇街开展全域试点,打造了40个示范村。如新昌澄潭街道梅渚村,已激活30多处明清、民国时期建筑,引来水幕电影、深夜食堂等多元业态,去年总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。
目前,绍兴累计激活闲置农房19902幢、453.33万平方米,联动盘活山林3.92万亩、耕地1.02万亩,引入社会资本98亿余元,带动农户就业近3万人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3.36亿元。
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,激活乡村要素资源,推动文旅产业发展。新昌县农业农村局供图
突破传统路径
抓住问题找准堵点
有了集成路线图和切入口,农村改革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,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。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,2021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.5万元,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1.1个百分点。其中,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的统计数据显示,绍兴、衢州、台州黄岩区等试点地区,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全省平均水平。
但放眼浙江,各地发展基础不同,产业特色有别,任何改革,都需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。“集成,不是项目堆叠,更不能照搬照抄,最要紧的是找准各项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,找准堵点、痛点、淤点,找到与当地‘三农’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改革路径。”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处长方杰说,乡村集成改革试点过程中,尤其强调从实际出发,坚持问题导向,从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中选择若干启动改革、率先破题。
衢州六个县区,改革方向各有侧重。比如,柯城区以村庄经营为主线,打造山谷经济,衢江区以“县乡一体、条抓块统”改革为抓手,优化乡村治理体系,龙游开展“农民集聚”集成改革,探索县域个性化解法。
柯城北部,山多、谷多、村多,与南部城区发展差距较大。如何发挥集成改革力量,让山谷区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?当地依据区位、地形、资源特征,设计了数字、运动、物业、民宿、文化五大谷带,开启山谷经济集成改革。
据该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冯小青介绍,这一过程中,区委书记、区长担任“总谷长”,联系区领导任“分谷长”,农业、资规、文旅等部门成立小组,“五条谷带发展的基底,都是集聚农村资源、推动产业振兴。前期,通过统一收储标准、建立资金池和项目库等办法,打破部门、系统、乡镇‘各自为战’模式,实现跨部门、跨区域高效协作。后期,业态导入、村庄运营各有特色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”
地处数字谷带上的万田乡,有的村用“企业+村集体+村民”模式,有的村建立村集体抱团发展机制。一年间,仅数字谷带上,就有42个数字农业产业项目落地,累计完成投资3.2亿。
因此,与其说集成改革是一次改革内容的创新,不如说是浙江农村改革理念和思维的迭代,引领各地突破传统路径,破除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打开“三农”全面发展的窗口。行走浙江,一个个未来乡村点缀田野,已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、系统性重塑的样本。
清冷冬季,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里,却颇为热闹。按照一体化、集成化、融合化原则,村里逐步统筹数字基建、数字服务、数字治理、数字产业和数字生活建设。乡村公园、美好生活中心、5G基站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,与数字乡村驾驶舱、数字化改革等同步推进。
眼下,智慧老年食堂、智慧医疗站、智慧公交、数字图书馆……这些改变629户村民生活方式的新事物逐一落地,向人们展示未来邻里、文化、健康等新场景。而整个萧山,像这样的村庄试点已有4个。温州、衢州等地也不约而同,正在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未来乡村。
浙江农村的明天,因为集成改革和系统重塑,更加值得期待。(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 钱关键 王佳 通讯员 黄微 蔡卡特)
萧山横一村,试点打造未来乡村。共享联盟萧山站供图
【浙江新闻+】
改革破题 创新制胜
潘伟光
农村改革一直以来是浙江“三农”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动力和活力源泉。多年来,全省上下通过持续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、土地制度、户籍制度、产权制度改革、金融制度等改革,激活了主体、激活了要素、激活了市场,破解了一系列制约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开启了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,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,也开启了浙江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新时期。重任在肩,当前“三农”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改革创新依然是加快补齐“三农”发展短板的根本动力。但同时我们看到,长期以单项、局部改革为特点的农村改革虽然取得显著效果,却也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窘境,特别是改革条块分割、碎片化、不协调、不配套,甚至相互掣肘等问题突出,制约着改革效能进一步发挥。
面对新发展目标和要求,针对已有农村改革的不足和问题,浙江与时俱进,在改革路径、方式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场革命,通过集成改革,强调改革内容的顶层设计、综合集成,促进各项改革在政策取向上协同配合、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、改革成效上同向叠加,持续提升改革对“三农”发展的边际贡献。
一年来的实践,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试点地区的重要变化,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多种形式推进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加快提升,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。各地通过乡村集成改革,还在打造一批“生态优良、村庄宜居、经济发展、服务配套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”的新乡村,形成了一批改革特色鲜明、要素配置合理、活力竞相迸发、城乡高度融合的样板,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新路子、积累了新经验。可以预见,随着集成改革继续推进和成功经验推广,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将得以提速,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“三农”基础也将更为坚实。
(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