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团队负责人解密冬奥会奖牌:手摸不留指纹 灵感源于“化干戈为玉帛”
历届奥运会,体现举办地文化特色和独特匠心的奖牌都是赛场内外关注的热点。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奖牌“金镶玉”,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奖牌“同心”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杭海参与了北京这座“双奥之城”两届奥运奖牌设计工作。
2月6日,作为本届冬奥会奖牌设计团队负责人的杭海,在接受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,以前从未有过一个人两度参与奥运会奖牌设计。在2008年时,自己非常激动,雄心万丈,急切想做点特别的东西出来。但这次设计北京冬奥会的奖牌,心态上更平和,就像奥林匹克精神说的那样“重在参与”。最终,“同心”的方案被采纳,也是出乎意料的。
记者:本届北京冬奥会的奖牌设计上有哪些中国元素?体现了怎样的内涵?
杭海:奖牌“五环”“同心圆”的造型在于向世界传递古老中国的智慧,“圆环”这一视觉设计是跨越文化隔阂的,它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“向心”“团结”的理念,疫情面前,我们需要团结一心、共克时艰,所以最终我们也直接把奖牌命名为“五环同心”。
奖牌背面的圆环和24个点图案取自古代天文图,代表浩瀚星空,也寓意第24届冬奥会上群星璀璨,是“天人合一”这一哲学理念的体现。“星空+同心圆”这两个关键信息合在一起,彰显了奖牌的中国“血统”。
记者:奖牌设计时是否会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接受问题?
杭海:在冬奥这样一个场合下,每个人都会关注奖牌的文化涵义。但在当下,我们究竟想传达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?我觉得有几点非常重要。第一是祖先的智慧,比如“天人合一”,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,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生存过程中积累出的经验。第二是借由设计传递追求和平的共同愿望。
记者:奖牌绶带选用丝绸材质,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?
杭海:我们奖牌绶带的材质是丝绸的,其他国家都用的化纤,但丝绸很薄,挂着500多克的奖牌可能会发生变形,怎么让薄薄的丝绸能够织得厚一点,在这上面我们也花了好多功夫。总而言之,最终也完美解决了变形的问题。而且选用丝绸做绶带也是沿用2008年奥运的概念,以此呼应北京是第一个“双奥之城”,在中国文化里面,我们讲“好事成双”。
为什么奖牌和绶带材质选用玉和丝绸?其实是取意于“化干戈为玉帛”。中国人最早的玉就是和田玉,产于西部地区。在典故中,中原地区的穆天子带着丝绸去西北那边交换和田玉,表明企盼和平的愿望。玉和帛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,奖牌用了一块玉,挂带用了丝绸,我们是想借此传达“和平”的概念。
记者:之前东京奥运会的奖牌出现了掉皮现象,我们在工艺上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,是如何解决的?
杭海:我当时看了也吓了一跳,赶紧跟奖牌制作单位说,你们可不能掉皮。制作单位特别重视这个事,承诺说我们绝不会掉皮。
还有一点,因为奖牌是亮的,手一摸就会有指纹印在上面,所以过去拿奖牌都得戴个手套。这回制作单位把这个事也解决了,奖牌不仅不会掉皮,而且你拿手摸它也不会有指纹。
记者:今年冬奥奖牌设计和后续颁奖仪式设计上有没有联系?颁奖仪式相较以往有哪些不同?
杭海:奖牌设计和后面的颁奖环节没有太大关联,不过今年颁奖仪式可能跟以往不太一样。以往都是礼仪小姐端着奖牌到运动员面前,然后一位颁奖嘉宾把这个牌子给运动员带上。但今年因为疫情,端牌子的变成了颁奖嘉宾,由运动员从盘子里面把牌子取出来,自己戴上。
我去制作单位验收奖牌时,和那边的朋友交流过,他们当时还担心奖牌很沉,天气又冷还有风,遇到团体赛这种情况,奖牌都放在一个盘子上,颁奖嘉宾没受过训练,可能会出现意外。所以后来我们在颁奖托盘上面放一块布垫子,防止奖牌在上面打滑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实习生 何宇 北京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