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什么外国领导人的到访很重要?因为他们不应该空着手来。”
你没看错,这就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原话,彼时他正在接受美媒CNN的采访。而记者的问题是:乌方对美国务卿布林肯和美防长奥斯汀,将于24日访问基辅一事,有何期待?
作为接待客人的东道主,却如此理直气壮地讨要礼物,国际社会也算是开了眼界。
实际上,布林肯和奥斯汀即将访问乌克兰这件事,还是泽连斯基在23日接受采访时单方面透露的信息。但当俄罗斯卫星社向五角大楼求证时,得到的回复却是“无可奉告”。
一边是美方的遮遮掩掩,另一边则是乌方的贪财好货,这场还没有开始的两国高官会晤,竟然有了些许“黑市交易”的感觉。
而在这其中,有3个信息点值得探究。
其一,继英国首相和“波罗的海四国”领导人访乌之后,美国政府终于出动了。只不过,相比这些国家的元首亲至,美国务卿加防长的组合还是略显“单薄”,但美总统拜登显然不打算去基辅“冒险”。
18日的时候,白宫已经明确表示拜登不会去基辅,理由是“安保工作压力太大”。这当然可以理解,毕竟基辅前段时间还响起过防空警报,如果俄军在拜登访乌时“虚晃一枪”,那这趟行程可就要闹笑话了。
其二,泽连斯基在采访时表示,美国的访问之所以重要、美乌之所以能达成诸多协议,就是因为美国能提供提供援助。这样的说法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乌被拒一事。
看来,泽连斯基没忘了给当初的“失礼”开脱,但更像是给外国“提个醒”。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,如果他在明天的大选后成功连任,择日访问基辅是大概率事件。
届时,自诩俄乌冲突“真诚调解员”的马克龙,也要带着“军援大礼包”登门吗?
其三,泽连斯基现在真的有点“飘”。细数他这些天的发言:16日向欧盟索要每月70亿美元;17日向G7索要500亿美元;21日要求世界银行筹措6000亿美元用于重建。
要价一次比一次高,泽连斯基似乎已经从“战争乞丐”摇身一变成为了“敲竹杠专业户”。但这又能怪谁?西方舆论将他“捧”成了民主斗士,那就要做好被反噬的准备。
否则,不援助乌克兰的后果,就是被泽连斯基“钦点”为不民主。只不过,泽连斯基这一在欧洲“屡试不爽”的招数,在亚洲却毫无用武之地。
23日当天,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:“我非常希望亚洲国家能改变他们对乌克兰的态度”,而不是与前苏联“继承国”——俄罗斯,继续保持牢固的关系。
泽连斯基这是在向哪国“喊话”?恐怕没人说得清,因为在亚洲保持“中立”的国家太多了,就连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和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以色列,都没有“选边站”。
除此之外,一直面临西方施压但一直没有妥协的印度,日前刚刚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要求,后者原本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的飞机,可以在印度境内装运援乌物资,然后直接飞往乌克兰邻国。
同时,作为本届G20轮值主席国的印度尼西亚,不仅没有搭理拜登的呼吁,仍旧邀请普京参加领导人峰会,而且其国内多家能源企业,正在考虑购买俄罗斯的油气。
种种迹象表明,亚洲对待俄乌冲突的态度,和西方大不相同。
一来,亚洲很大,有48个国家,东边的日韩远离欧洲却依旧紧跟美国,西边的土耳其和以色列濒临地中海却保持“中立”,南边的印尼更是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,但也没有“选边站”。
相比之下,欧洲各国联系紧密,俄乌冲突就发生在自家门口,当然会感同身受。而亚洲复杂的地缘情况,决定了亚洲很难发出同一个声音。
二来,俄乌冲突对亚洲对大的冲击,来自于能源价格的飙升。亚洲本就多发展中国家,中东虽然吃到了这波红利,但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却在承受冲击。
因此,“劝和”是务实之举,在全球化的今天,环环相扣的国际供应链还没能从疫情的打击中恢复过来。
三来,亚洲国家已经感觉到了危险。俄乌冲突的罪魁祸首,就是北约肆无忌惮地扩张。而如今,美国正试图构建“亚洲版北约”,这增加了亚洲局势的不确定性。
可以预见的是,助长美国霸权气焰的后果,就是在日后引火烧身。关于这一点,不少拉美和非洲国家也十分清楚。正因如此,联合国就俄乌冲突一事,至今没有几项实质性议案得以通过,世界各国缺少广泛性的共识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多次发声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,终于动身了。
据悉,古特雷斯将于26日访问莫斯科并会见普京,再于28日访问基辅并会见泽连斯基。但这一行程安排,却遭到了泽连斯基的批评,后者声称“这个顺序既不公平,也没有逻辑”。
在泽连斯基看来:战争发生在乌克兰,古特雷斯应该先看看这里的人民,看看“被占领的后果才合乎逻辑”。
显然,泽连斯基感觉受到了轻视,这是“风头正盛”的他所不能容忍的。而他的不满,直接让古特雷斯的访问之行蒙上了阴影,最终效果势必大打折扣,
这也是意料中的情况。
联合国秘书长虽然被称作“世界总管”,但权力远远比不上一国元首。况且,联合国的权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遭到损害,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相信联合国能够真正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。
诚然,联合国依旧具有价值,尤其在处理人道主义灾难的时候。但必须承认的是,联合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分裂与式微,这和近些年来多边主义遭受的严峻考验大有关系。
如何避免联合国重蹈“国联”的覆辙,这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考虑的迫切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