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怎样的人才叫见过世面?”
这个话题常处于知乎热榜,且居高不下。
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,世面给人的第一印象,往往是金钱、地位、高档场所。
何谓世面?
所谓世面,就是世界的每一面。
特别喜欢一位网友的回答:
见过最好的,且不以物喜,
知晓最坏的,且不以己悲。
乱花渐欲,不坠青云志,
腹有诗书,不夸夸其谈。
如果世面单指物质,而忽略内涵,那也是一种肤浅。
文化涵养没提上去,用再贵的奢侈名牌,去再多的高档场所都只是流于表面。
一旦遇到困难时,就原形毕露,咋咋呼呼。
习性还是和从前一样,毫无改变。
那么,怎样才能做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呢?
在节目《演员请就位》中,郭敬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:
“你可以不喜欢,你不喜欢的东西,但请允许它存在。
你可以继续讨厌,自己讨厌的东西,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。”
与人相处,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总想证明对方是错的,以及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。
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,更何况是人的思想呢?
这世界众生皆不同,他们并不在我们上下,而在我们左右。
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讲过一件事情。
宴会上,有一位先生主动找他聊天。
并且抛出一句引语,且在旁边加注了对这句引语的理解。
卡耐基听完后,觉得这句解释并不正确,就向那位先生提出了错误。
没想到,对方坚持自己的理解,拒不服从。
就这样,双方各抒己见,闹得很不愉快。
于是,卡耐基找来一位文学界的朋友主持公正。
朋友得知故事的来龙去脉后,便用脚在桌底碰了碰卡耐基,示意他不要说话。
然后开口赞同了那位先生的观点,承认他的观点并没有错。
事后,卡耐基十分疑惑不解,不知朋友为何要偏袒那位先生。
朋友笑笑说道:
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,在阅读文学资料中也不例外。
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理解都按原著的意思去解读。
与其一直与别人争论解读的对错,不如接纳别人的不同,给别人一个台阶。
这样既尊重了别人,也显得自己有修养。”
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,我们虽然观点不同,但是彼此尊重。
就像康德说的那样:
“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,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,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。”
一个层次高的人,不会以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别人之上,能够接纳别人的不同,尊重别人的不同。
心如玄铁,要求我们的内心像玄铁一样坚韧。
之前网络十分流行一句话,“明明有颜值,非得靠才华”。
诚然,赏心悦目的外表固然可以成为一张通行证,但一个真正优质的人,往往懂得内外兼修。
林徽因的一生,就是优雅与坚定的代名词。
她把自己的形象管理当作必修课,从未懈怠马虎。
作家文洁若说:“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。她的美在于神韵。”
即使在抗战时期,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林徽因感染了肺病,她因病卧床,也从未将就过自己的形象。
她虽一身旗袍,柔情似水,但优雅背后,却是坚毅与刚强。
在同龄人尚未确定人生目标时,十六岁的她早早就立下了心愿——投身于建筑事业;
受聘于东北大学,她与丈夫梁思成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建筑系;
为保护古建筑,她与丈夫一路翻山越岭,走遍全国15个省、190多个县,实地勘察了2738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;
即使后来贫病交加,她仍坚持完成了《中国建筑史》这部著作的初稿以及用英文撰写的《图解中国建筑史》,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。
卞之琳先生说林徽因“天生是诗人气质”。
腹有诗书气自华,人只要心中有学问,气质自然光彩夺人。
因此,我们不但要外在的精致,更要修炼灵魂的芳华。
一个人最好的状态,不外乎如此了。
穿得了奢侈名牌,吃得了粗茶淡饭,坐得了奔驰宝马,住得了茅屋陋舍。
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苏轼:
“苏轼一生,起起落落,从不消停,但却始终如一的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,活得极其洒脱。”
苏轼少年得志,20岁中进士,欧阳修大为赏识他,很快就名声大噪。
好景不长,因为文章被诬陷,他从学士沦为了一介农夫。
之后的岁月中,他的人生依旧坎坷,从北到南,接连被贬。
他注定飘零四方,居无定所,但这并没有击倒苏轼。
每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,他都活得骄阳似火。
身处顺境时,他能享受最好的,能讲究;
身处逆境时,他能承担最坏的,能将就。
尽管人生旅程跌宕起伏,却还是风采依旧。
人这一辈子,无所谓一马平川。
俗话说:“事来心应,事去心止。”
无论好坏,都是路途中必经的风景。
人生既要能享受风花雪月,又要能承受风雨摧残。
只有这样,才能活得通透。
这个世界太大了,谁也没有资格说自己领略过天地万物。
世面,其实是见不完的。
但我们可以通过看众生,去领悟这个世界。
在众人随意评判之时,你能捍卫对方的说话权而不是人云亦云;
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,你能气定神闲而不是惊慌失措;
在众人抱怨苦难之时,你能应人生万变而不是自暴自弃。
如此豁达的人生境界,比见识世界的多面性,或许更为高级。
与朋友们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