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武汉2月3日电 题:当外籍人士遇上“中国年”:紧跟潮流年味浓
作者 武一力
大年初一包饺子、初二去徒步、初三去神农架滑雪……这个春节,在武汉的巴基斯坦小伙丹尼斯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当外籍人士遇上“中国年”,会碰撞出哪些“奇妙的火花”?3日,记者采访了5位在武汉的外籍人士,他们表示,紧跟潮流才能过个地道的“中国年”。
丹尼斯是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。来武汉6年,他自称是“半个武汉人”——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汉语,能说简单的武汉话,还养了一只小狗。
虽然身在异国他乡,但是每逢过节、过生日,他的身边都少不了中国朋友们的陪伴。“今年冰雪运动火热,我和朋友们也要赶个潮流,去神农架体验滑雪。”丹尼斯说。
图为近日丹尼斯(左)和李明一起贴对联 武一力 摄
李明在湖北工业大学读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。春节前夕,学校组织留学生贴春联、写书法、剪窗花。李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,很快掌握了这些“手艺”。春节期间,他还为其他留学生朋友送去了自己写的“福”字。
“中国春节有挂灯笼、包饺子等习俗,而巴基斯坦的传统节日是宰牲节,欢乐情景如同中国过年一样。”李明说。
图为来自阿富汗的莫巴正在学习 武一力 摄
大年初三,来自阿富汗的莫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个“红包”,是中国朋友通过微信发给他的。“听说中国人过年有发红包的习俗,其中的数额代表着一个吉祥的寓意,比如6是‘六六大顺’,8是‘发财’。”他表示,常常能感受到中国人的温暖,武汉就像他的“第二个家”。
而在武汉市武昌区一家幼儿园任教的法国教师罗拉则入乡随俗,准备了30个小红包,年后开学的时候送给孩子们。她说,一是增进自己与小朋友们之间的感情,二是寓意着他们新的一年能健康成长,虎虎生威。
初一吃饺子、十五包汤圆。在武汉经营着一家西餐厅的阿里,2014年从巴西来到武汉,还娶了个武汉媳妇儿。今年春节,阿里换上了一个“中国胃”,年夜饭由妻子掌勺,做了饺子、狮子头、清蒸鱼等中国菜,夫妻俩还打算自己包汤圆。
阿里表示,来中国8年,早已习惯并爱上了中国菜,但更令他动情的是中国大街小巷的烟火气。“今年,‘留汉过年’就是一种潮流。”阿里表示,天气好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江滩散散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