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多用油灯,油灯灯台一般由底座、支柱和托盘组成。学界公认中国最早的灯具是战国时期的豆形灯。多置于桌案上,高度尺余,亦名“灯座”。
“豆”本为上古时代的一种盛食器,其上为圆盏盘,中间为或长或短的直柄,最下为喇叭或圆足形底座,陶制的“豆”从新石器时代开始,就是种流行器物,其上部盏盘原用于盛放吃食,后来换之以灯油,配以灯芯,成为最初的灯具。
豆形灯材质丰富,已出土的有陶制豆灯、玉制豆灯、铜制豆灯等。《尔雅•释器》:“木豆谓之豆,竹豆谓之笾,瓦豆谓之登。”由于不同材质,豆又有不同的名称。而不少博物馆中的长柄小盏的豆,其实就是上古先民用的灯。
陶制豆灯
战国玉制豆灯
战国多用铜灯和陶灯,灯具的形态渐渐丰富。当时最盛行的造型当属人形灯。
战国 铜人擎双灯
宋朝时,人们已比较广泛地使用蜡烛,起居方式也由”席地而坐“过渡到了“垂足而坐”。此时的灯具形制造型方面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,出现了落地高灯台。
其高度可达三四尺,因燃烛照明,亦名“烛台”。普遍有较大底座,其式样可在南宋马麟的《秉烛夜游图》中找到对应。灯杆部分的造型很多变,除了最常见的直杆造型外,还出现了树杈形、S形、托盘形以及其它仿生造型,十分自然灵动。
《秉烛夜游图》
著名的南宋佚名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也画有一件三曲足直杆式烛架,身形高耸劲瘦,三足曲线流畅。河北曲阳南平罗北宋墓砖雕形象中的灯架则简朴许多。
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明清灯台设计更为巧妙,分为固定式和升降式两种类型。固定式灯台由灯、支柱、“十字形”墩三部分组成,不能调节高度。又分为杆头下弯的挑杆式和杆头为平台的托承式。
清中期一对紫檀挑杆式灯台在佳士得以650万元港币成交。此灯台为宫廷御制,用木讲究,精工巧雕,纹饰富丽。方形须弥式底座,面下有束腰,上下饰莲瓣纹。牙条下垂洼膛肚,带龟角。
上安瓶式柱,立柱四面有站牙抵夹,瓶中有孔,圆灯杆插过瓶口,直贯底座。灯杆顶部为圆雕凤头,下有挂环,垂挂百子图玻璃宫灯,灯上方安紫檀方形毗卢帽,下垂流苏。
清中期 紫檀挑杆宫灯架一对
托承式灯台杆头造成平台,上承羊角灯罩。底座有类似座屏的,也有类似鼎足的。
清 紫檀四足雕花托承式灯台
升降式灯台俗称“满堂红”,其结构一般是在灯杆下端设一横木,与灯杆形成丁字角度,横木两端出榫,与台座立框内侧的长槽锁住;上端则从台座顶部木框圆孔中伸出,孔边设有木楔,当调节至合适高度时,便按住木楔挤塞住灯杆加以固定。
明代黄花梨可升降灯台